- Home
- e-Journals
-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 Previous Issues
- Volume 18, Issue 3, 2017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 Volume 18, Issue 3, 2017
Volume 18, Issue 3, 2017
-
西班牙語母語者之漢語簡單句的理解策略發展與習得 [Spanish learners’ acquisition of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in Mandarin Chinese]
Author(s): Jia-yi Chen and Dong-Bo Hsupp.: 327–354 (28)More Less抽象本文檢視漢語母語者、西班牙語母語者漢語初級及中高級學習者在理解具有不同生命性對比的名詞組之下的漢語主動賓句以及主題句時所採用的模式。結果發現在主動賓句方面,三組均將第一個名詞組當成施事、第二個名詞組當成受事(即 NVN 捷思法),而名詞生命性的對比影響不大。至於主題句的理解,漢語母語人士及中高級的學習者隨機猜測其中一個名詞組作為施事,而初級的學習者則多運用 NVN 捷思法處理之。這三組漢語使用者的理解模式,符應了語法優先假說:運用語法結構進行語句理解,雖然名詞組生命性的對比影響了主題句的理解,但其影響力未大過語法結構。
-
甘洛爾蘇話動詞的體貌範疇 [Verbal aspect in Ganluo Ersu]
Author(s): Katia Chirkova and Dehe Wangpp.: 355–382 (28)More Less抽象本文通過語法問卷和長篇語料收集到的材料,以甘洛縣則拉鄉爾蘇話為例,對爾蘇語體貌系統的主要表達手段及其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探討。本文確定了爾蘇語體系統的核心部分(即完整體與非完整體的對立)以詞彙和派生手段(動詞和動詞前綴)構成。本文指出爾蘇語較次要體的類型(如經驗體等)依靠語法形式手段(體貌標記)表達。本文發現爾蘇語大多數體標記兼表體與示證的意義。最後,本文分別介紹了體貌系統的主要表達手段和相關語料依據。
-
語音標記性與維漢聲調匹配 [Markedness of phonological elements and tone match in Chinese-Uyghur contact]
Author(s): Zhaojin Du and Baoya Chenpp.: 383–429 (47)More Less抽象本文以無聲調的維吾爾語和有聲調的漢語的自然接觸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田野調查收集維吾爾族人說漢語的第一手材料,以語音標記性差異的視角,觀察、分析維漢自然接觸環境下維吾爾族人學習漢語聲調的具體過程、特點和規律。研究發現,維漢接觸中維吾爾族人以維吾爾語的詞調調型來匹配漢語聲調;隨著維吾爾族人漢化程度的提高,聲調匹配逐步實現由「無序匹配」向「有序匹配」的轉化,這是一個相對緩慢的發展過程,往往要經歷「無聲調意識→有聲調意識→聲調匹配有序化開始→實現聲調有序匹配」等幾個階段;維漢接觸中聲調實現有序匹配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是由聲調的標記性高造成的。這一過程可稱為「聲調標記匹配有序化」。
-
北京話連去變調的成因及其與詞重音的關係 [Cause of Tone 4 sandhi in Beijing Mandari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exical stress]
Author(s): Takahiro Higashi and Yunjia Wangpp.: 430–451 (22)More Less抽象北京話去聲連讀存在前去變成升調的社會變體,對於這種變體的成因,學界的看法不盡相同。本文用個案語音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對北京話連去變調與詞重音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研究。首先通過聲學測量和兩個聽辨實驗確定了變調樣本的重音格式,發現前去能夠變為升調的兩字組基本上都是聽感上的後重型。然後通過與若干輕音詞表的對比確認發生前去變調的雙音節詞在北京口語中不存在前重式。文章分析了北京話中兩種去聲變調格式——前去變為升調和後去變為低降調——的形成原因以及詞重音對變調格式的作用。作者認為,連去組合中的兩種變調格式實質上都是在重音保留本調原則、重讀音節同化非重讀音節原則和減少曲折原則的基礎上,相鄰音節音高同化作用的結果,同時,去聲連讀中的順向同化和逆向同化作用間接也說明了北京話的雙音節詞存在前重和後重兩種重音模式。
-
單音詞「嵌偶化」芻議 [On the disyllabic modularization of the monosyllabic words]
Author(s): Xiaojie Yin and Jiahe Zhangpp.: 452–478 (27)More Less抽象嵌偶單音詞是當代書面正式語體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文首次提出「嵌偶化」這一概念和判斷一個單音詞嵌偶與否的標準,並以「鼻」、「遍」為例,分別考察了兩類單音詞的「嵌偶化」過程。本文認為,「嵌偶化」的實質就是歷史上一部分單音詞退出口語,繼續以嵌偶單音詞的形式保留在書面正式語體中的過程。同時,也是以語素形式嵌入口語雙音模型——雙音節詞的「語素化」過程,「嵌偶化」實指這兩種嵌偶模型的產生過程,口語中的「語素化」是實現「嵌偶化」的必要方式和必經過程。對單音詞「嵌偶化」的初步探討,實質就是從語體角度來考察現代嵌偶詞的「語體化」歷程。
-
焦點–重音原則與漢語的「把」字句 [Focus-Stress Principle and Ba construction]
Author(s): Huili Zhang, Haifeng Duan and Haihua Panpp.: 479–504 (26)More Less抽象本文從焦點–重音匹配的角度來探討漢語日常口語中「把」字句謂語部分的複雜性。本文認為,與一般 [PP V] 結構不同,「把」字句是為了在句子層面上把位於「把」NP 後的謂語部分處理為資訊焦點而產生的一種特殊句式,而實現為資訊焦點的必要條件就是必須得到句法結構提供的核心重音。由於「把」字句中「把」後 NP 是謂語動詞的論元,其後的謂語部分只有在句法上形成分支結構才能夠得到核心重音,僅僅在韻律上形成分支結構是不夠的,因此光杆動詞和不形成句法分支的雙音節動詞都被排除在「把」字句之外。這個觀點也適用於其他動詞在尾的結構,例如被動句和「連…都」結構等。
-
《漢語的量詞結構》介評 [ Classifier Structures in Mandarin Chinese By Niina Ning Zhang. Berlin: De Gruyter Mouton, 2013]
Author(s): Haoxi Dengpp.: 505–520 (16)More Less抽象漢語中量詞的句法結構及其功能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漢語的量詞結構》(Classifier Structures in Mandarin Chinese) 一書為漢語量詞的句法結構、句法位置以及語義解讀提供了精細的描寫和分析。基於 [Numerability] 和 [Delimitability] 兩個具有雙值特徵的屬性,本書提出了名詞的四分法,通過名詞的四分法來對漢語的量詞進行重新審視,進而為漢語量詞的功能提出了新看法。雖然本書仍有一些值得商榷之處,但本書的確是一本研究語言量詞結構及其相關屬性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獻。
Most Read This Month

-
-
Structure of numerals and classifiers in Chinese
Author(s): One-Soon Her (何萬順)
-
-
-
Left is right, right is not
Author(s): One-Soon Her and Hui-Chin Tsai
-
-
-
From caused-motion to spatial configuration
Author(s): Meichun Liu and Juiching Chang
-
- More 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