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e-Journals
-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 Previous Issues
- Volume 23, Issue 3, 2022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 Volume 23, Issue 3, 2022
Volume 23, Issue 3, 2022
-
香港粵語「咗」的語法特點 [Grammatical properties of zo 咗 in Hong Kong Cantonese]
Author(s): Xiaolei Fan and Kin Wing Kevin Chanpp.: 371–410 (40)More Less抽象的本文詳細分析香港粵語的體助詞「咗」的語法特點。較之北京話的「了」,「咗」在現實句裡使用範圍更大,在非現實句裡使用範圍更小,在複雜短語裡須緊附於首個謂詞上,更容易用來表達持續性事件。我們推測,「咗」異於「了」的這些特點主要有三個動因。第一,粵語是語序最偏VO型的漢語方言,「動後限制」較弱,它不懼動詞後帶複雜成分,相對地抗拒句末時體詞。第二,「咗」很可能源自附著義動詞「著」,這導致它排斥作表示客體損失義的動相補語,更容易用於表述持續性事件的謂語中。第三,「咗」的時體義略異於「了」,這也會造成二者的使用差異。這項比較研究在漢語方言的整體格局方面亦有兩項發現。一方面,漢語的完整體標記分為「著」系和「了」系兩大組,它們有成系統的語法差異;另一方面,南北漢語在語序類型和時體範疇上的差異導致不同方言的完句條件有區別,漢語的完句研究不該集中於普通話,應該回歸到方言口語中。
-
粵東閩語揭陽方言「著[tioʔ5]」的多功能性及其語法化 [The multifunctionality and grammaticalization of tioʔ5 著 in the Jieyang Min dialect]
Author(s): Yanxuan Huang and Dongfang Wenpp.: 411–450 (40)More Less抽象的粵東閩語揭陽方言的「著[tioʔ5]」具有多種功能,可以做動詞、情態動詞、動相補語(唯補詞)、準結果補語標記、主觀大量標記和主觀小量標記。本文詳細描寫「著」的各種功能,並構擬其語法化路徑。另外,「著」的多功能模式有向周邊客家方言輻射的趨勢,表現為「同源的複製」和「不同源的複製」。本文通過對多個方言點的調查和比較,推測「半山客」方言中「著」的情態動詞用法和「到/倒」的主觀小量標記用法可能是由於與潮汕方言的接觸而產生的。
-
古漢語言說動詞「道」的語法化和詞彙化 [On the grammaticalization and lexicalization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saying verb dao 道]
Author(s): Wei-Ju Kuopp.: 451–491 (41)More Less抽象的本文從歷時觀點完整梳理言說動詞「道」在漢語史中的語法化和詞彙化,就具體詞例一一探討「X道」的生成途徑。由於詞義的抽象化,表認知義的「道」在「V道」格式中快速地語法化,並且開始有了複合詞「X道」的產生,這兩種演化路線共同交織出「道」的近代發展史。相較於漢語其他言說動詞的虛化演變,「道」的詞彙化可謂特別發達。當「道」一路語法化為附著詞屬性的標補詞,期間陸續有「V道」詞彙化的例子增生;而連詞、副詞與「道」複合成「X道」的詞例越多,就越容易重新分析出「道」這個構詞成分。漢語受孤立語類型特徵的限制,雖沒有典型的屈折形態語素,但不完全形態化的語素應是有的,依附於詞或短語的「道」即是一個顯明的例證。
-
海豐閩語持續體貌標記的特徵與來源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s of the durative aspectual markers in Haifeng Min dialects]
Author(s): Yuhang Xupp.: 492–520 (29)More Less抽象的閩語的持續體貌表現形式及標記多與表處所的介詞結構有關,此為閩語學界公認的事實。然而,處於語言接觸地帶的海豐閩語「動作」、「狀態」、「事件」持續體貌卻分別由[to35]、[nin53]、[tsu22]三種不同標記表示。三種持續體貌標記形式特徵各異,狀態、事件持續體貌標記更是來源不明。本文運用語言接觸理論,通過比較論證,證明海豐閩語動作持續標記[to35]源於譜系一致,地緣關係密切的粵東潮汕閩語,狀態持續標記[nin53]則源於區域內接觸頻繁的客家話,事件持續標記[tsu22]與廣東、海南閩語具有類型一致特徵,是閩語表處所介詞結構簡省的結果。海豐閩語持續體貌標記的特徵及來源,對與海豐閩語一樣處在多語多方言接觸地帶的漢語方言,具有類型學意義。
-
上古漢語「且」的來源及發展 [On the sources and developments of qie 且 in Old Chinese]
Author(s): Boon Hock Yewpp.: 521–568 (48)More Less抽象的本文從字詞對應關係切入,探討上古漢語遞進標記「且」與未來時標記「且」之關係,提出二者屬於同音同形字,來源並不相同。前者源自「
」的篇章指示用法,而後者則由表前往之動詞「徂」虛化而成。遞進標記「且」其基本功能為註記「與此同時還有另一需要注意的事況」,後來又發展出註記「超乎預期」的轉折標記與註記「說話人還要提供更多、更進一步訊息」的追加標記。未來時標記「且」其基本功能是註記「行為或事況發生在參照點之後」,後來又發展出註記「選擇關係」的選擇標記。二者循著各自的演變路徑發展。
-
語義有定還是語用有定 [Semantic definiteness or pragmatic definiteness]
Author(s): Qingwen Zhang and Jia Jinpp.: 569–600 (32)More Less抽象的本文以澄海話的量名短語為研究對象,考察了澄海話量名短語的句法位置及其語義解讀之間的關係。調查發現,主語位置上的量名短語通常是有定的,賓語位置上的量名短語通常是無定的,但如果量名短語是控制句中的賓語控制語,或者量名短語是受損或受惠題元角色時,可以有無定、有定兩種解讀。我們認為,量名短語有定、無定兩種解讀情況的出現,是句法條件與語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句法上來說,量名短語都是中心語D為空的DP短語,無定量名短語的D由存在量詞為其賦值,而有定量名短語的空D由DisP中的先行詞為其賦值,量名短語的有定解讀應該看作是語用有定。
Most Read This Month

-
-
Structure of numerals and classifiers in Chinese
Author(s): One-Soon Her (何萬順)
-
-
-
Left is right, right is not
Author(s): One-Soon Her and Hui-Chin Tsai
-
-
-
From caused-motion to spatial configuration
Author(s): Meichun Liu and Juiching Chang
-
- More 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