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e-Journals
-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 Previous Issues
- Volume 26, Issue 3, 2025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 Volume 26, Issue 3, 2025
Volume 26, Issue 3, 2025
-
雙域八調 [Double registers and eight tones in Burmese]
Author(s): Haifeng Duan (段海鳳) and Xiaonong Zhu (朱曉農)pp.: 387–430 (44)More Less抽象緬甸語聲調的研究有上百年的歷史,但是對其語音學和音系學屬性仍有不同看法。本文從音節音系學和音法類型學理論出發,確認緬語聲調是雙域八調的複合型聲調系統,涉及音高、聲域和長度三項維度。八個聲調按發聲態兩分,常態發聲的陰調分佈在常域,氣聲陽調分佈在下域。然後在普適調型庫中確定緬甸語聲調的類型學地位,並簡要說明可以此推進跨語言比較和演化研究。
-
從類同到情態 [From similarity to modality]
Author(s): Yichen Lin (林怡岑)pp.: 431–466 (36)More Less抽象的本文贊同音變的觀點,認為副詞「也」來自副詞「亦」,並將兩者視為一詞。藉由文獻語料的分析,可以觀察到最早出現在中古漢語裡的副詞「也」如何承襲上古漢語裡副詞「亦」原有的用法,並在近代以後持續發展,逐漸成為現代漢語裡的高頻副詞。依照副詞「也」本身的功能,可將其用法重新分為兩類:在類同用法裡,副詞「也」具有類同追加義,可將類同義指向左方的主語或話題,右方的賓語或謂語,以及整個句子所表達的命題,並且有追加新信息的功能。在情態用法裡,副詞「也」原有的類同義或者保留,或者丟失,但都藉由語境吸收,衍生出反預期的情態義,並可根據預期的來源再分為兩類:違反說話者預期、違反聽話者預期。副詞「也」的用法之所以能從類同發展到情態有兩個關鍵因素:一是當副詞「也」指向左方的主語或話題時,類同項可以隱含在說話者的認知中,使得副詞「也」的關聯項受到強調;二是出現在違反說話者或聽話者預期的語境裡,讓副詞「也」得以從中吸收反預期的情態義。
-
粵語位移事件編碼類型再探 [Revisiting the encoding typology of motion events in Cantonese]
Author(s): Yunming Shan (單韻鳴) and Lixin Jin (金立鑫)pp.: 467–495 (29)More Less抽象的功能範疇的形式編碼是語言類型學研究的主要課題,它探討人類語言對同一範疇在不同語言中的編碼形式,從中發現編碼的共性與個性。本文首先論證粵語動趨式與普通話的不同,屬於連動式而不是動補結構,然後描寫粵語有生自移事件、無生位移事件和致移事件的三種編碼形式:(1)單個動詞編碼、(2)連動式、(3)「動結式」動補結構。參照Slobin的理論框架,通過近代和現代語料確定粵語在位移事件編碼上屬於V-語言為主的類型,也有E-語言的特點,向S-語言的轉變不明顯,V-語言與E-語言的編碼特點都體現了粵語是路徑顯著語言。語料還提示,語體的變異對位移編碼形式有影響,不同趨向動詞語法化速度不同。最後提出粵語動後限制少、容量大與其典型的VO語序有關,前者直接導致粵語動詞語法化程度低,使一部分位移事件表現為E-語言的編碼特點。
-
實現—能力 [Realization-potential]
Author(s): Sangsrgyas Tshering (桑吉次力) and Kai Sun (孫凱)pp.: 496–532 (37)More Less抽象的以往學者對古藏語和經典藏語動詞系統的分類和描述,主要建立在以「及物性」、「自主性」、「時體」、「語氣/式」和「語態」這幾個範疇為核心的框架之上。本文則意在深入考察藏語動詞中另一個關注較少的重要範疇,我們稱之為「實現—能力」(realization-potential)範疇。語義上,該範疇表達「實現目的、結果」和「能力、可能性」這兩種互相關聯的意義;形式上,該範疇與時體、語氣/式和語態範疇類似,其典型的動詞成員有專門的的詞幹形態變化來表達特定語義。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語義、形態兩處入手對該範疇及相關動詞做一番較為全面的考察。語義方面,通過藉助「事件整合理論」的分析,我們認為該範疇和相關動詞表達實現(realization)類事件和「實現目的、結果」語義;並且這種基本語義在非現實(irrealis)的情境下獲得了「潛能、可能性」義,又進一步泛化為能力情態。此外,我們在分析了「實現—能力」範疇與自主性、及物性的關係後,發現它本身作為一個顯著的語義範疇基本上涵蓋藏語的及物非自主類動詞,但又並不重合。形態方面,我們的初步構擬表明該類動詞形式與命令式的來源不同,但是在某個歷史階段發生了大量的類推,導致這兩者「貌合神離」的情形。
-
上古漢語不及物動詞用為使動之條件與限制 [The conditions and constraints of intransitive verbs used as causative verbs in Old Chinese]
Author(s): Pei-chuan Wei (魏培泉)pp.: 533–552 (20)More Less抽象的上古漢語的不及物動詞有使動用法的相當多,然而不論是不及物動詞用為使動的狀況,還是其用為使動的條件與限制,都還是有待釐清的,本文即是針對這些問題來進行探討。本文一方面對不及物動詞用為使動式的狀況給與了一個精要的描述,另一方面則從動詞與論元的屬性、句法的限制等幾點來探討不及物動詞在產製使動式上是依憑怎樣的條件與限制。本文還對上古漢語的使動式和表示致使的「使…V」式進行了比較,指出了二者間之異同。
-
閩南方言中「遘」的語法化與主觀化 [The grammaticalization and subjectivization of kau in Southern Min dialect]
Author(s): Niting Yan (顏鈮婷) and Huayong Lin (林華勇)pp.: 553–594 (42)More Less抽象閩南方言中的「遘」除了做動詞、補語、補語標記外,還可充當副詞、主觀大量標記、連詞等,是一個多功能詞。其中,趨向補語、補語標記等的演變,主要與「遘」的詞彙義弱化、句法功能增強有關;而主觀大量標記、副詞等功能,主要與語用義強化,語音形式固化有關。對上述功能進行全面描寫,能夠為重構「遘」的演變過程提供合理的依據,並觀察到語法化與主觀化對「遘」的句法語義所起的作用。
Most Read This Month

-
-
Structure of numerals and classifiers in Chinese
Author(s): One-Soon Her (何萬順)
-
-
-
Left is right, right is not
Author(s): One-Soon Her and Hui-Chin Tsai
-
-
-
From caused-motion to spatial configuration
Author(s): Meichun Liu and Juiching Chang
-
- More Less